你的位置:威尼斯的玩法规则 > 新闻动态 > 《二十四画品·澹起第七》:偶尔坐对,啸歌悠悠

新闻动态
《二十四画品·澹起第七》:偶尔坐对,啸歌悠悠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3:20    点击次数:119

图片

董其昌画

澹起

白云在空,好风不收。

瑶琴罢挥,寒漪细流。

偶尔坐对,啸歌悠悠。

遇简以静,若疾乍瘳。

望之心移,即之销忧。

于诗为陶,于时为秋。
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就是这样的澹然,自然兴起一些行动。偶然值林叟,谈笑无还期。心中没有那么强烈的渴望。山间之清风,山间之明月,因澹然之心,闲逸之心,故能静感而欣赏。

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澹然而能与神明居,出世可应天下事。子房之兴汉也,功成而退,澹然而与赤松子游。

图片

倪瓒 江岸望山图

白云在空,好风不收

白云悠然悬浮于天际,清风自由来去无拘束。“澹”的本意是水波微动(《说文》:“澹,水摇也”),此处引申为心境的空明无滞。白云与清风象征自然的本真状态,不刻意聚散,契合庄子“游心于淡,合气于漠”的虚静境界。在诗画中,此类意象常见于倪瓒的山水——空亭无人,云水苍茫,以简淡笔墨托出宇宙的寂寥与永恒,所谓“天真淡简,一木一石,自有千岩万壑之趣”(恽寿平评倪瓒)。

图片

沈周画

瑶琴罢挥,寒漪细流

瑶琴停奏余音散,寒波澹澹细流淌。“寒漪”呼应“澹澹”水纹,暗含《观沧海》“水何澹澹”的浩渺感。琴声停而流水续,体现“大音希声”之道家美学——人为技艺终归于自然天籁。此境如王维《竹里馆》“独坐幽篁里,弹琴复长啸”,以琴声融入溪流,物我两忘。苏轼论艺“精能之至,反造疏淡”(《书黄子思诗集后》),恰可注解此句:琴技臻于化境后,返归澹然水流之真趣。

偶尔坐对,啸歌悠悠

偶然独坐相对,长啸清歌悠然不绝。“啸歌”是魏晋名士如阮籍、嵇康的典型风姿,体现超脱礼法的澹泊心性。《庄子·刻意》云:“不与物交,惔之至也”,此“惔”(通“淡”)即无欲无求的自在。陶渊明“登东皋以舒啸”与之同调。

遇简以静,若疾乍瘳

遇繁复化简以静心,如久病初愈般清明。“简静”是道家修心法门。《老子》言“为道日损”,庄子主张“虚静恬淡”为万物之本。在艺术中,八大山人画鱼仅三笔,白眼向天,以极简墨线传递孤愤后的澹然;诗歌如王维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,亦以简淡语言消解人生困顿,如疾愈豁然。

望之心移,即之销忧

远观则心神向往,近临则忧思尽散。此句揭示“澹”的双重疗愈功能:视觉距离(望)引发超脱之思,身体在场(即)达成情感净化。郭熙《林泉高致》论山水画“可游可居”,正因画中澹境令人“不下堂筵,坐穷泉壑”。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中,“望”与“即”浑然一体:偶然抬首见山,忧烦瞬释,此即“即之销忧”的生命实感。

于诗为陶,于时为秋

在诗中体现为陶渊明之境,在时节上如清秋之气。“陶”指陶渊明诗中的澹泊本色:其田园诗“质而实绮,癯而实腴”(苏轼评语),外枯中膏,如秋日敛华于内。秋在中国美学中象征“绚烂至极归于平淡”——倪瓒画秋林疏枝、徐渭写意墨菊,皆以澹笔凝练丰盈生命。而庄子“澹然独与神明居”,正是陶诗与秋境的哲学根基:天人合一,不饰不争。

图片

陶渊明将老庄之“澹”化为“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”的日常诗意,开创“冲淡”诗风。《二十四诗品》释“冲淡”:“素处以默,妙机其微”,恰如“悠然见南山”的无心偶得。

图片

董其昌画

王维、孟浩然继承陶诗澹境,王维“空山不见人”以禅入诗,孟浩然“微云澹河汉”以简笔写宇宙,皆显“遇简以静”的智慧。

倪瓒的构图“一河两岸”,中留空白为云水,近景枯树空亭,如“白云在空,好风不收”的视觉化。其墨法澹而不薄,黄公望赞“笔力清拔,无一点尘俗”。八大山人笔下鱼鸟白眼向天,构图极简,墨色澹如烟云,将亡国之痛凝为“寒漪细流”般的隐忍张力,实践了庄子“应而不藏”的情感处理。

图片

董其昌楷书《自诰身帖》卷 局部

王羲之《兰亭序》中“惠风和畅”之句,笔势从容如清风拂云,线条澹荡无滞,契合“瑶琴罢挥”的余韵。董其昌主张“澹然无我,神明降之”,书法虚和秀润,如“独鹤与飞”。

图片

董其昌《山驿留憇》

“澹”绝非寡淡无味,而是“绚烂至极”后的澄明。陶渊明采菊,是放下功名后的悠然自得;张良随赤松子游,是功成身退的澹泊智慧;苏轼“寄至味于澹泊”,将苦难酿成清旷诗文。心中无强烈渴望,故能静感清风明月。”澹然非避世,而是以虚空之心盛装世界——诗书画中的空白与简笔,皆为邀天地入怀的哲学姿态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威尼斯的玩法规则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